井冈山斗争时期,茅坪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和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指挥中心。

同时红军的后方留守处、医院、被服厂、修械所等后勤机构也设立于此。在这里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第二次大会。

毛泽东、朱德、陈毅、谭震林等经常在这里办公和居住。

        毛泽东在茅坪八角楼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在茅坪的东北角,有一个被誉为“红军村”的村庄——坝上村。这里群山环抱,革命旧址静静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步云山红军练兵场,红四军军部旧址,象山庵毛泽东和贺子珍结婚旧址等,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先烈们的英勇与信念。

        坝上村是一个具有浓厚红色传统的山村,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这里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安家之地”,

这里也是两名重要人物——袁文才、李筱甫的故乡。家家户户流传着“聂槐妆送盐”“李筱甫送马”的革命故事。

        近年来,依托红色资源,在村里开展“红军的一天”体验教学,开发了井冈练兵、急行军、“反围剿”阻击战、

制作红军餐、入户调查、听红军故事六大主题活动。红色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


一、“李筱甫送白马”的故事

         李筱甫,是茅坪乡坝上人,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担任红四军军需处处长兼湘赣边界财政部副部长(代部长)职务。

1927 年 10 月,毛泽东在李筱甫家中养伤,受到了悉心照料。当时家境颇丰的李筱甫,拥有两千多亩山和两百多亩田地,

其家产在县城能排到前五。毛泽东离开时,李筱甫慷慨赠出 600 块银元、20 担茶籽和 36 担稻谷,更送出了那匹后来伴随

毛泽东走完长征路的白马。而他更为人称道的,是出任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财政部负责人后,推行统一平等的经济供给制,

战士缴获的金银首饰统一上交部队保管,他还因坚持同吃同住、官兵平等,拒绝过妻子送饭菜到部队。


二、“聂槐妆送盐”的故事

         为了解决红军缺乏食盐的问题,当地群众千方百计把食盐送上山去——把盐藏在竹筒内、篮子底下、双层水桶底内等。

当时担任井冈山茅坪乡妇女委员会委员的聂槐妆想到一个给红军送盐的好办法:把盐化成盐水,然后把一件吸水性非常好的

新棉夹衣放进盐水中,待衣服充分湿透后再把它烘干,聂槐妆穿着晾干后的夹衣,罩上一件新外套,挎着一个装有山货的竹篮

上山了,俨然一副出门走亲戚的农村妇女打扮,这样通过了检查,成功把盐送到红军手中。但一个月内聂槐妆因多次上山引起

了敌人的怀疑,敌人对她严刑拷打,逼问红军藏身处,她却毫不动摇,守口如瓶,最后被敌人枪杀,牺牲时年仅21岁。


三、“红米饭,南瓜汤”的故事

         在井冈山上,红军战士们主要以红米和南瓜为食。红米因其价格便宜且顶饿,成为红军的主要粮食来源。当红米吃完后,

红军战士们开始煮南瓜吃。井冈山上的南瓜又大又多,价格也相对便宜。红军官兵在南瓜中放些盐,用清水煮熟后,便是他们的食物。

      “红米饭,南瓜汤”见证了战士们不畏艰难、顽强奋斗的意志,尽管环境艰苦,红军战士们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坝上村是革命的村,红色的村。同时也是绿色的村,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养生福地。